【社工日】小餐桌转动大民生:看遥墙街道社工站如何用一餐饭暖透老人心
一张餐桌能承载多少民生温度?3月19日,高新区遥墙街道社工站以一场看似平常的爱心助餐活动,给出了令人深思的答案。在赵合村幸福院飘散的饭菜香气中,社工们用一餐饭的巧思,不仅破解了老年人“吃饭难”的日常痛点,更撬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大民生”课题。
从“一顿饭”到“治理新样本”:精准服务背后的双向价值
社工日“为老服务”的号召,在遥墙街道社工站落地为一场“有预谋”的民生实验。活动筹备阶段,社工团队便跳出单纯助餐的思维定式,将适老化营养菜单设计为“破题密钥”——低糖少盐的荤素搭配、松软易嚼的主食、温补养生的时令汤品,每一道菜品都暗含健康监测与饮食干预的专业考量。而在服务流程中,社工更以“分餐制+送餐制”构建起精准服务网络:身体硬朗的老人围桌共餐,享受社交陪伴;独居卧床的群体则由“流动餐车”送饭上门,实现服务零死角。这种“靶向施策”的操作模式,让看似简单的助餐服务升级为覆盖全需求链的治理切口。
餐桌上的“共情力”:一碗热汤里的社会治理密码
“赵大爷,今天土豆炖肉炖得烂,您多吃点!”社工一边盛汤,一边记录老人对菜品的反馈。这场助餐活动的精髓,在于社工将“服务对象”转化为“共治伙伴”——通过饭桌上的倾听,收集长者对社区医疗、文娱活动的深层需求;借助分餐间隙的闲聊,摸排独居老人心理困境。当李奶奶握着社工的手说“你们比亲闺女还贴心”时,餐桌已悄然化作民情收集站、信任培养皿。更值得关注的是,社工团队将政策宣传“溶解”于服务场景:发放的不仅是手册,更是社会治理的参与邀请函;展示的不仅是案例,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种子。
民生服务的“乘数效应”:一顿饭如何转动治理齿轮
这场助餐活动的深层价值,在老人们“将余温带回家”的细节中显露无遗——社工特意准备的环保袋,既减少浪费又延伸服务半径,让一餐饭的温度持续到家庭场景。而活动引发的连锁反应更为深远:年轻志愿者因触动而加入服务队伍,社区议事会上关于老年食堂建设的讨论热度飙升。正如社工站负责人所言:“当我们用专业服务解开一个民生线头,带动的往往是整张社会治理网络的联动”。
这场“小餐桌”实验的成功,印证了社会工作的深层逻辑:真正有效的社会治理,往往始于对个体需求的微观洞察,成于将专业服务转化为社会动员的巧劲。当遥墙街道的老人们用“暖心暖胃”评价这顿餐食时,他们或许未曾意识到,自己正见证着基层治理从“解决问题”到“创造价值”的范式升级——而这,正是我们社工站提供专业服务中的一个新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