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手创,共筑梦想 —残疾人手工小组服务案例

发布者:天桥区工人新村南村街道社工站                   点击数:7208                   发布时间: 2022-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社会对残疾人的生活情况及精神状况也越发关注,为了更好的满足社区残疾人的需求,社会工作者精准对接服务资源,以专业知识,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其获得感与幸福感。

一、案例背景

(一)背景分析

南村街道社工站通过走访调研及信息收集,得知南村街道共有残疾人员700余人。社工在服务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服务对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状况,但由于各种原因无法通过常规渠道就业。一是服务对象身体健康状况不佳,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承担风险,即使有找到工作的,由于身体条件限制也很难坚持下去;二是存在社会融入方面的问题,很多服务对象存在自卑心理,不愿意主动与别人接触,自我封闭倾向比较明显,很难适应正常的工作环境;三是服务对象普遍缺乏就业技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自信心不足。   

基于这一部分服务对象的共同之处,社工希望能够通过就业技能培训这样的形式,一方面帮助这部分服务对象建立一个小型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服务对象重拾生活信心,另一方面提高服务对象的就业能力,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小组基本材料

1、小组发展性质:成长小组

2、小组服务对象:社区残疾人群

3、小组人数:7人

4、小组频率:两周一次

5、活动场地:社区活动场地

(三)宣传招募

社工通过宣传活动、组织社区活动的过程中主动询问、社区微信群、电话联系的形式招募小组成员。

(四)小组困难及方法

小组困难

解决方法

小组成员学习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学员希望通过更高层次的学习进一步提升。

充分准备教学内容,同一种技能教学详细扩充,分层次教学,对兴趣较强、掌握较快的组员做进一步提升。

小组成员学习能力层次不齐,学习能力较差的积极性不高。

分层次教学,小组单节结束后要关注未掌握的小组成员,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并根据小组成员情况调整教学内容。

部分残疾人朋友因长期缺乏人际沟通,有自卑心理,缺乏自信,不主动报名或邀请其报名时多有推辞。

多次沟通,鼓励走出家门;和家人一起学习进步

二、需求分析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阐述了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南村街道社工站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辖区内残疾人群同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渴求通过自我能力的发挥、个人价值的体现得到同辈人或家族亲友的认可。社工站将通过小组形式,为残疾人群体搭建网络支持平台,通过“互助+自助”的方式挖掘自身潜能,找到个人价值,进而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服务目标

营造南村街道关爱关注残疾人、互帮互助的社区氛围,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就业难、缺乏生活来源的问题,鼓励残疾人通过自己的能力脱离困境,增加自信,自力更生。

个人:通过新技能的掌握提升个人信心,提高就业能力,在服务对象互动过程中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助参与,提高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拓展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小组:为残疾人搭建社会参与的组织平台,实现残疾人自助互助。激发残疾人在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达到教育、心理和功能“三位一体”的康复。  

社工站:协助每一位参与培训的成员找到自己擅长的技能。增强社工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社会:困境残疾人素质提升,增加工作竞争力。

四、介入理论

1、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属于个人与社会环境关系的一环,有助于个人的环境适应,这种模式可整合入生态理论和生活模型当中,社会支持概念的内涵有时也包括关系网,因此,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这两个概念可以互用,社会网络指的是通过群际间和人际间的接触,使个人维持其社会身份并且获得讯息、情绪支持、物质帮助、服务和新的社会接触。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在问题中的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以提升其因生活压力事件的资源,而资源又可区分为个人资源与社会资源,前者包括个人的自我功能和因应能力等,后者指个人的关系网络广度与网络中的人能够发挥支持功能的程度。

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服务对象由于身体的限制让其长期无法正常外出参与社会活动,所以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工在服务中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本小组服务对象都是南村本地居民,因此所能运用的资源相对较多,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小组活动帮助服务对象彼此熟悉,服务对象之间经过长时间共同学习建立友谊关系,有利于在小组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对象从中获得归属感与情感支持,从而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心理困境,重拾生活信心。

2、参与式行动研究

参与式行动研究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行动,解决问题,达成目标。注重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主体性,认为服务对象是积极的行动者,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

本次小组全程运用参与式行动研究的方法,是一个参与——行动——改变循环往复的过程。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参与,共同协商与决策,有利于服务对象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由内而外的产生改变意识,激发服务对象对自身的思考,并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与完善,从而使服务对象产生正向改变。

3、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社会工作者运用优势视角,协助小组成员一起去探索、分析自己能力、优点和潜能,让小组成员清楚自己的能力,在日后的择业过程中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五、实施内容

日期

节次

内容及总结

11

1

内容:1、社工介绍小组活动的目的和活动计划;

2、热身活动:姓名大串联,认识小组成员;

3、发布小组契约。

总结:通过破冰游戏打破僵硬的局面,增强小组成员之间彼此的熟悉感,并帮助组员相互认识,初步搭建小组网络支持平台。

11

15

内容:1、社工重申小组规则2、组员近期生活情况介绍3、剪纸培训教学;4、小组成员演练实践。

总结:小组正式进入教学阶段,组员通过学习实践获得自我提升。一方面专业老师现场教学并讲解知识要点,一方面学员动手实践,遇到疑点难点与老师沟通。社工关注并记录每一位组员的情况,鼓励组员积极动手实践,并邀请每一位组员分享心得感受。

11

29

内容:1、社工与组员话家常迅速让小组回温;2、手工编织老师及组员自我介绍;3、手工编织教学;4、老师总结;5、小组成员分享本节课的内心感受。

总结:社工通过话家常的方式小组氛围迅速升温,手工编织教学阶段,由专业手工编织老师讲述要点并进行案例教学,小组成员按照教学步骤亲身实践。社工关注并记录每一位组员的情况,当看到组员遇到困难及时帮助,并邀请每一位组员分享心得感受。

12

6

内容:1、社工重新讲解小组契约;2、花样面点师傅自我介绍;3、花样面点教学;4、小组组员学习制作花样面点;5、老师点评学生作品;6、小组成员分享本节课的内心感受。

总结:社工通过小组契约的重新讲解,保持小组学习纪律,保障每一位学员都能关注到老师的教学。由专业花样面点老师教学,讲解每一个制作环节,随后学员亲手制作花样面点,并鼓励学员进行创新。最后每一位成员都品尝了自己制作的美味面点,并得到了老师的一一点评,这是本次活动最好的体验。

12

20

内容:1、社工带领组员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讲解本堂课的学习项目;2、花样面点师傅介绍本节课要学习制作的花样;3、小组组员学习是做花样面点;4、老师点评学生作品。

总结:花样面点不仅能丰富残疾人的日常生活,更能带来就业机会,帮助残疾人自我展示获取自信的方式之一。

12

27

内容:1、社工带领组员回顾小组课程,重新感受心理历程。2、花样面点师傅介绍本节课要学习制作的花样;2、小组成员分享心得体会;3、社工做小组总结。

总结:通过本次小组活动,让残疾人朋友尝试通过自己努力完成一项手工,体验到成就感。社工鼓励小组成员将学习成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以提炼,获得同辈人群的肯定及为其就业增能。

六、工作反思

在整个小组活动服务的过程中,服务对象对于社工的工作是非常支持和配合的,社工与服务对象之间相处的非常融洽。社会工作者在反思了整个小组活动过程之后,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残疾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时,需要更多的运用鼓励与支持技巧。残疾人在很多时候会表现的不自信、拘束和没有安全感。社会工作者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下,微笑着鼓励,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亲切的鼓励,都会让服务对象放松下来,也能够增强服务对象的自信心。

二是应该在社区内多多开展残疾人宣传服务活动,加大宣传力度,让社区居民主动去了解和帮助需要帮助的残疾人群体,居民自己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三是发挥好资源整合和资源链接的作用,为服务对象提供适宜的资源支持,协助残疾人明确职业路径,树立务实正确的择业观,掌握一定程度的就业技能,是促进残疾人就业,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关键,而持续的就业跟踪支持是残疾人就业成果长期有效的重要保障。

 


发文单位 : 济南市十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