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实务探索——以公益集市为例
社会交往简称社交,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相互往来,进行物质、精神交流的社会活动。社会交往是人的本质的内在要求,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第三层次需要,即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就往往需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互动而实现,社交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人的第三层次需要的满足情况。儿童时期是社交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关键期。流动儿童的父母由于忙于生计,缺少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亲子互动以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由于文化水平较低,缺少正确的方式方法去有意培育孩子的社交能力;由于家庭收入不高,社会资源获取不足,也无力为孩子争取外界相关资源去针对性提升孩子的社交能力。由此,相较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普遍缺乏社交信心,社交能力薄弱,经常出现社交逃避现象、社会交往不足,而这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城市融入。因此,对流动儿童进行有效地社交能力的培养就变得迫切而又必要。
一、理论基础
(一)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库利最早提出。镜中我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自我意识可以通过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来建立。我们周边的人就像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透过这面“镜子”发现自我;我们也可以通过他人这面“镜子”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认识,了解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人们通过这些认知来认识自己,同时根据这些认知对我们的行为、性格等进行修改。镜中我理论认为自我认知是我们在与他人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互动与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自己有清晰、全面的认识。镜中我理论对于流动儿童社交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启迪,以公益集市为例,社工鼓励流动儿童参与到其中,通过与外人的交往与互动,让流动儿童形成清晰、客观的认知,获得积极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在互动的过程当中,提升自己的社交自信。
(二)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是由弗兰西斯·卡伦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应当重视在问题中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协助个人发展或维持社会支持网络。社会网络干预的目的在于强化个人的社会资源,以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协助个人解决问题。特别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会工作者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其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这一理论为“公益集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通过为流动儿童链接资源,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来促进他们社交能力的提升。
二、流动儿童社交能力存在的问题
(一)流动儿童社交信心不足
在交往的过程当中,社交信心较高的儿童会主动融入到群体当中,而一些缺乏信心的流动儿童,会有逃避和抗拒等行为,甚至有些流动儿童会选择一个人独处。由于自信心不足,流动儿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会有躲避的行为,同时,有些流动儿童也会因为个人性格的原因,在交往过程中有滋生焦虑情绪,甚至会出现恶语相向、暴力冲突等极端手段结束社交行为。
(二)流动儿童社交主动性不强
社交的主动性是指儿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可以主动与他人交往结交朋友,同时在互动中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等。由于家庭环境、父母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使得流动儿童的交往主动性偏低,其主要表现有:大多数流动儿童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在遇到困难后,流动儿童很少主动开口寻求帮助。
(三)流动儿童表达能力欠缺
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指儿童在交往的过程当中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流动儿童普遍表达能力不足,在交流时会经常因不知道如何表达而保持沉默,甚至词不达意,闹出笑话。他们对于语言表达的技巧掌握也不够,需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能力是指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的肢体动作,例如表情、手势等等,可以帮助儿童在社交中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等。流动儿童在表达时容易感到紧张,肢体不协调,具体表现为眼睛不敢与人对视、手臂不知如何摆放、抖腿等,因此非语言能力也是流动儿童在社交过程中需要提升的部分。
三、社会组织协助提升流动儿童社交能力的做法
济南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新市民城市融入支持服务项目(以下简称“新市民”项目)自2016年立项于流动人口较为聚居的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该街道常住人口近30万人,流动人口约20万,其中随迁儿童约6万人。项目主要为该地的新市民,尤其是家有6-12岁随迁儿童的新市民家庭提供社区教育机会,拓展随迁儿童及家长的补偿性教育资源;提供社区参与渠道,拓展随迁儿童及家庭的社会支持网络;开展政策普及与倡导,增强新市民群体对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从而增进城市归属感,更好融入城市社区。
在前期的调研评估中,我们发现流动儿童在社区融入和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流动儿童父母工作时间较长且不固定,亲子之间的互动相对匮乏,再加上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场域相对受限,使得流动儿童的交往范围也相对狭窄,这不仅仅不利于流动儿童社交能力的良好发展,而且也导致了流动儿童的社区参与意愿不够强烈,社区归属感偏低。
为了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对社区的归属感,“新市民项目”以流动儿童聚居的社区为依托,开展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色活动,其中,公益集市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综合性活动。公益集市作为儿童类的特色活动,能够很好地为儿童提供一个自我锻炼的平台。公益集市包括了前期策划和后期活动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在策划阶段,儿童需要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制作出宣传海报,这考验的是大家团结协作与沟通表达的能力;社工也会根据公益集市的具体内容设置不同的岗位,比如义卖岗、宣传岗、游戏引导等,儿童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岗位,这极大地激发了儿童参与的自主性。在义卖宣传阶段,儿童能够在自己的摊位面前充当起小小卖家,积极地进行吆喝售卖,而身处宣传岗的儿童,也能够在社工和家长的鼓励下,勇敢迈出第一步,主动向周围居民进行交流沟通,从一开始机械化地背诵宣传内容到畅通无阻地跟别人进行宣传,使得儿童发生极具成效的正向改变,这些都表明儿童能够在活动中挖掘自身的内在动力,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
基于流动儿童在社交方面存在的问题,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为其链接和协调相应的资源,来改善其社交能力不足的现状。“新市民项目”在一系列的实务探索当中,建立了一条流动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多方参与机制的新路径,并总结出几点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社会组织在所有儿童服务中都需坚持儿童为本,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开展前期的评估和调研,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让儿童从自身兴趣出发,主动地参与到活动当中。“新市民项目”充分利用公益集市,让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能够担任的工作,比如宣传岗位,在这样充分自主的情况下,儿童可以全身心地参与到宣传工作当中,发挥自己的内在动力;社工也应当对儿童进行相应的宣传培训,使儿童能够产生从机械化地背诵宣传内容到自我融会贯通,按照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流畅地向他人进行宣传的积极改变,这也是儿童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和自我效能感不断提升的过程,能够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到社交的乐趣。
其次,社会组织应当积极地邀请家长参与进来,向家长普及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要性,提升家长对于儿童社交能力的重视程度,并且可以动员家长自愿组成志愿者队伍,以家社合作的形式,为儿童提供更多改善社交能力不足的机会。在公益集市当中,家长与儿童共同参与,家长作为引导者和辅助者,应当鼓励儿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大胆与他人沟通。身处义卖岗位的儿童,在一开始进行售卖时,会紧张与胆怯,这时社工和家长应当进行积极地引导,鼓励儿童从主动向他人微笑和问好开始,并且在这种正向反馈的作用下,儿童的交往欲望会得到激发,可以主动向他人进行售卖,也可以使用一些肢体语言亦或浮夸的表情来吸引别人到自己的摊位面前,这是儿童主动承担起小小摊主责任的表现,更是儿童自信心不断强化的过程。
最后,社会组织可以以流动儿童所聚居的社区为依托,在社区内开展一系列的特色活动,吸引儿童的参与,扩大儿童的社交机会,让儿童在不断地与他人的交往中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营造良好的儿童社交氛围。公益集市作为流动儿童能力提升的成长小组之一,不仅有利于儿童社交能力的提升,还能够让儿童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且这也是儿童进行社区参与的综合有效手段之一。
济南槐荫积成社区社会服务中心
李婕、李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