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区北坦街道社工站服务案例 ——携带专业与爱,走近残疾家庭

发布者:天桥区北坦街道社工站                   点击数:727                   发布时间: 2024-04-03

一、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王老师(化名),男,患有肢体残疾三级,其父亲患有继发性脑室出血、高血压病3级等疾病,因服务对象自身及家庭成员需长期照护的情况,导致服务对象内心常有焦虑和无力感,缺乏社会支持。

社会工作者在进行入户探访时,服务对象向社会工作者倾诉身上的担子让他过分的压抑自己,对目前的生活感到无力,邻里之间的往来也逐渐减少,开始封闭自己,对待任何事情的积极性不高,虽依靠工作维持家庭开销,但父亲需要长期照顾和治疗,无疑又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开支。

二、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缺乏经济支持。

残疾人家庭收入少,开支大,因服务对象父亲患多种疾病,需服务对象照顾,让服务对象在家庭经济方面处于不利状态,同时其父亲需要长期治疗和康复,无疑又增加了家庭的经济开支。需要链接资源,协助服务对象申请符合条件的政府补助,解决问题。

(二)缺乏情感支持。

服务对象因自身及家庭成员的情况有着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导致服务对象情感变化和心理负担,并在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陷入困境,常常产生孤独感、焦虑感和无奈感等。需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运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探索——描述——宣泄”的方法,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走出困境。

(三)缺乏社会支持。

服务对象自身的情况和家庭情况直接导致其社会交往的困境,不仅社会参与机会少,而且有时候不得不放弃参与,与所在环境的互动性逐渐减少,亲朋好友、邻里之间在关键时刻也无法及时提供支持,使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功能无法充分发挥,需要帮助服务对象重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加强与所在环境的互动,恢复其弱化的社会功能。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理论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理论: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始终围绕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之间的关联(包括内部的心理、外部的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个核心。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始终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了解两者之间失去平衡的原因,并且找出建立新的平衡的方法。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将个人与环境之间的这种关系概括为“人在情境中”,要求社会工作者既需要深入服务对象的内心,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想法及需求,还需要仔细观察周围环境对服务对象施加的影响,分析个人适应环境的具体过程。通过“探索——描述——宣泄”非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让服务对象描述和解释自己困扰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提供必要的情绪宣泄机会,从而减轻内心的冲突。

2.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是指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与新的社会接触。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够越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社会工作者通过帮助服务对象增强正式与非正式支持网络,增强与社会的接触,从而更好地适应自身生活环境。

(二)服务目标

1.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心中情绪,改善服务对象的精神状态,加强服务对象与所在环境的互动性,建立生活目标,输入希望。

2.为服务对象链接政策资源,协助服务对象申请符合条件的政府补助,解决其父亲长期照护问题,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

3.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鼓励服务对象走出家门,积极与人沟通,恢复弱化的功能,提高社会融入。

(三)服务策略

1.针对缺乏情感支持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将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精神慰藉,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负面情绪的宣泄,维护心理的健康和平衡,减轻内心的冲突。

2.针对缺乏经济支持的问题,社会工作者积极链接政策资源,为服务对象父亲提供政策支持,进而改善服务对象的经济压力和生活状况。

3.针对缺乏社会支持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将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提供服务对象和他人沟通交流的机会,建立与所在环境的良好互动,重新建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四、服务内容

(一)第一阶段(介入初期)

通过街道、社区等多方面搜集了服务对象目前的家庭情况,并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具体需求,通过初次会谈,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信任关系,共同制定服务目标和计划。经过对服务对象家庭的系统评估,社会工作者明确服务对象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要改善服务对象目前的现状,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压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服务对象宣泄心中的悲观情绪和消极思想,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鼓励服务对象与他人的互动,重新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因此,社会工作者在整合信息的基础上与服务对象一起制定了过程目标以及服务内容。

(二)第二阶段(介入中期)

情绪疏导,输入希望。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服务对象的初次会谈,了解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不良的现实生活环境以及过分严厉的自我防卫机制和超我功能,使服务对象过分的压抑自己,没有适当的方法表达自已的情绪,社工将通过心理辅导,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的支持性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机会,适时、适地的宣泄悲观情绪,减轻内心的冲突,维护心理的健康和平衡,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有效改变,从而达到维护心理的健康和平衡、积极与人沟通交流的目标。

(三)第三阶段(介入中期)

链接资源,提供支持。社会工作通过开展服务了解到服务对象因为经济压力,常常陷入自责和焦虑之中,使服务对象逐渐压抑自己,不参与社交。社会工作者将积极链接政策资源,为服务对象父亲提供政策支持,改善服务对象的生活状况,并从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着手,加强服务对象与所在环境的良性互动,引导服务对象与他人的积极沟通,提高社会融入。

(四)第四阶段(介入中期)

参与社区活动,提高社会融入。通过引导服务对象参与活动,帮助其重新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利用社区活动的热闹氛围,鼓励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增强与邻里之间的互动,并表达鼓励支持的态度,去肯定服务对象的进步,并通过社区活动,丰富服务对象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同时,社会工作者提前告知服务对象结案时间,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并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

(五)第五阶段(介入末期)

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持续提供情感支持,鼓励服务对象敢于表达自己,由服务对象陈述社会工作者的服务介入对自己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改变和成长,同时对服务对象表达出的失落、难过等负面情绪进行妥善处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交流各自的收获和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在服务最后社工告知服务对象服务结束,并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让服务对象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力量对以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和宣泄悲观情绪起到积极的作用,并表达鼓励支持的态度,去肯定服务对象的进步。

五、总结评估

在此次个案服务中,因服务对象需长期照顾父亲的原因,长期压抑自己的情绪,陷入焦虑,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提供情感支持,通过心理疏导,教会服务对象学会消化自己的悲观思想和消极情绪,引导服务对象走出家门,积极与他人沟通。同时,社工积极链接政策资源,为服务对象的父亲提供政策支持,减轻服务对象的照护压力和经济压力,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困难。不仅如此,社工积极引导服务对象参与社区活动,增强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恢复弱化的功能,通过服务的开展,服务对象逐渐敞开心扉,压抑的情绪也得到释放,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改善,服务对象表示此次服务为自己输入了希望,虽然服务结束了,但会保持现在已有的改变,积极向上。目前服务对象的整体精神状态及生活状况都得到了改善,所以服务对象接受结案,并对社工表示了感谢,社工对服务对象表示虽然服务结束,但也会与服务对象一起保持经验,巩固改变,并会在一段时间内定期回访。

六、专业反思

此案例为残疾人家庭案例,此类家庭成员不仅需要经济和社会的支持保障,更多的是需要情感支持。社会工作者在服务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的专业技巧及链接各类的资源,要更加真诚的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真诚是决定能否走进服务对象的内心,与其建立良好信任关系的关键。


发文单位 : 济南市大众智慧养老服务中心